产学研转换意义8篇

篇一:产学研转换意义

  

  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要素,因此加速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任务,在此大环境下产学研合作应运而生,它集“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并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文章主要分析我国产学研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产学研合作中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最为产学研更好的发展提几点意见。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最有力的条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严重不足,在产品创新研发方面与科研院所和合作研发的企业只占总企业的1.128%,与高校合作的更少,之占总企业的0.86%,产学研结合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本文就着重分析产学研结合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提出我国应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意见。

  1关于产学研战略联盟

  ①产学研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它已渐渐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可以说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本文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或抓住市场上的新的机遇,结合各方的资源或优势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具体的单位组成,各组成要素之间是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了科研成果,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是靠企业来完成的,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种组合结构要求产学研各方必须密切合作,没有大学、研究所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就不能彻底的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2关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①有关概念。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生产一体化。

  ②国内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情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来自科技本身的发展,更来自于科技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自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据统计,2006年我国总共授权的专利量有18400项,其中来自大专院校的有6198项,来自科研院所的有2553项,两部门合计约占总数的47.6%,这说明我国将近一半的科技成果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这些科技成果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呢?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尤其是与企业的联合即产学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在美国,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它是通过管理创新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途径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几个国家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并且递增趋势很明显,说明我国对科技创新是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却远远不够,尤其是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之后都达到了3%以上,而我国却远远不够,这要求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研发费用,促进科技的进步。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产业化更难,据统计,每年三万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百分之三十,最后形成产业的不到百分之十。下面是我国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1、据统计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成每年上升之势,从1980年64.59亿元,到1996年的348.63亿元,尤其是从1996年以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是国家科技拨款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之势,在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还远远不足,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就不利于科技活动的开展。就我国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来看,据统计近20年以来,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呈逐年递增之势,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部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政府,这说明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靠政府资助,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和金融机构,这说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不紧密,合作力度不够,产学研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及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状况非常严重,并且近年来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却缺乏应用科学成果的内在动力。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来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3}我国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成果转化受到资金的约束,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通道。{4}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市场发育尚不完善。

  综上所述,科技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国与国之间的力量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力量的高低,而要把科技成果装备到各行各业,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结合能力。

  3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

  3.1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不只是一种单个的技术活动,它要求与经济相结合,只有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称得上是科学技术,才有应用价值。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4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且聚集着大量的科技人员,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由于他们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导致大多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轨,只是存在于理论形式,再加上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经费不足导致很多科技创新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停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所以与企业联合就会使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了使用价值,借助企业的资金开展科研活动。所以,产学研战略联盟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

  3.2产学研战略联盟对成果转化的作用

  {1}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不同组织间研究和开发资源的共享,对于大学与科研机构来说,产学研结合可以解决他们的资金供应不足问题,使之很多科技成果有被转化的可能,还有与企业结合可以使他们了解更多市场的需求,科技成果更贴近市场,就更易于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对于企业来说,产学研可以弥补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不足,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研发实力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还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保证新产品的顺利开发,所以产学研结合极大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产学研战略联盟中政府的存在,有利于解决产学研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矛盾,政府有力的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促进更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也离不开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直接拨款、政府采购、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等一些措施。{3}联盟中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参与,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虽然由企业提供大量资金,但是当企业资金不足时,就必须有金融机构支持。

  总之,只有产学研各方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大的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是促进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措施。

  4结

  语

  产学研各方怎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来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这是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促进更多的企业实施产学研战略,使企业明白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我国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有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实施产学研战略,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并不强烈,它们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追加资金和设备的层面上,没有注重内涵上的提高,这样就要求企业自身培养技术进步的意识,目光转向知识理论层面上,促成产与学研的结合。{2}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明确市场的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极力配合企业的要求,研发出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成果,他们还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进,对企业做技术指导。具体合作措施就是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以获得长久的技术支持,或者产学研三方联合办产业的方式,以此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共建国家型研究基地等。{3}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它特有的权利优势,积极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尽量引导金融部门和中介机构对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剔除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

  尔滨理工大学,2006.

  [2]任章启.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J].河北企业,

  2008,(11).

  [3]张凤桐,产学研合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J].

  太原科技,2008,(9).

  [4]杨启光.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C].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2.

  [5]汪胜阳,产业大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的有效途径[J].上海经济研究,2000,(12).

篇二:产学研转换意义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字: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近几年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不少问题,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问题的分析,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与经济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离开科技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出现强势,把经济和科技联系起来看,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追求技术先进性的问题,而是追求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生产力、是否产业化的目标。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样,正面临着严重的尴尬和无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转化时间长,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1、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

  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重成果发表,轻成果转化;重学术价值,轻实用价值”的情况在一些高校还普遍存在。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忽视了从事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高校与市场、企业联系的脱,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科技面临着科研资源、特别是科研经费问题的严重挑战。通过这种渠道争取来的科研经费,几乎全部用于课题攻关、验收、鉴定、报奖等环节,留给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或很少。发达国家在研发、中试、产业化方面的经费投入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则大约为1:1:10,中试和产业化、商品化的资金缺乏,使科研经费只能像撒胡椒面,科研项目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导致重大项目难以完成,大量科技成果不成熟,难以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说,资金短缺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3、缺乏有力的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

  高校中对于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例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为目标,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对项目的评价过于强调其理论与学术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其能否通过鉴定及获奖等级等。教师们非常关心的、与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职称评定,也是以论文的数量及层次为标准,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以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多少关系。政策的导向决定了老师思维的倾斜。一些老师沿着“选题――研究――鉴定――评奖”的路线搞科研,矢志不渝,却没有把工业试验、产业化和市场预测等摆在正确的位置,以致其研究内容欠缺实用价值,与市场脱节,即使学术水平高,也终究被束之高阁。而这种思

  想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成熟度,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分子们在当今“大社会、大市场”中,缺乏适应新的角色和承担社会潮流所赋予责任的意识。

  二、产学研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产)、高等院校(学)、科研院所(研)三方或两方组织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产学研合作方式效组合。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生产经营、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等。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建技术中心,进行人才交流,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大学教授相结合,联手合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联合中的枢纽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1、建立大学高科技园区,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大学周边地域优势,以国内外广泛联系为趋势,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成为孵化科技企业和科技集团,孵化创

  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推动科技成果的直接、迅速转化。大学科技园直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基地、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促进和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以技术合同为纽带,实现产学研结合

  高校与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资询和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此种模式是产学研结合所采用的最广泛的模式,合作双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转让和受让现有技术秘密,转让和受让发明创造专利、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

  3、引入企业资金,共建研发机构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技术,并吸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工作。

  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建试验基地,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试验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

  4、通过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

  公司通过“大学科研设施共享”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建设网络平台为产学研联合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如建设“技术超市”,整合“中小在线”和“技术创新网”,使得网络成为产学研联合的重要途径,另外,建立“科技成果网上展示及交易平台”也是产学研联合的有效举措之一。

  四、结语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如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所讲:高校已经成为我国

  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如果能整合高校现有人才,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将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高校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产学研联合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水平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睿.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196-19[2]李晓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唐宏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软科学,2003(4([4]谢焕忠.在2006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5]孟燕.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1)

  文档资料: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

  均势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对现代职业运动员转会现象的浅析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微差爆破施工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基督十诫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盘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射频结合慢咽合剂治疗肥厚型咽炎55例

  高职护生抑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絮”烟雨任平生

  基于Agent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索

  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三年级作文教学

  试论针对公共声乐选修课的有效教学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篇三:产学研转换意义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成为了重要的途径。

  首先,关键技术研发是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的核心之一。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当前,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已经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广泛应用,不仅让文化和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也极大地提升了行业的效率和产业链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必须加强数字化探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其次,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三方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创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研机构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文献和用户反馈信息,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优化企业的产品服

  务。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需要加强通讯协议,使得接口无缝衔接,信息共享更加高效。

  最后,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转化应用,是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创新。当前,文化旅游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VR、AR等新型技术对文化旅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即将于2022年世界杯举办地卡塔尔开放的人造线万巴塞塔,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滑板场地。再如,随着5G技术的普及,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可交互性和可视化将得到更大的增强,比如用5G技术在观众端搭建虚拟直播间,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感和更加真实的体验。

  总之,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已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发展中,关键技术研发是核心,产学研用协同是途径,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也是关键所在。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建立完备的体系、实施优化的策略,才能为智慧旅游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四:产学研转换意义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首先,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做到研究者和企业家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突破性合作。研究者可以吸引企业家,关注自己研究成果,引入市场化运营,以期达到转化的效果,例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可以把自身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工程,最终使自身的技术成果在社会上得到更大地发挥。

  其次,科技部门、教育部门还可以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以激励企业家和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到科技产学研结合中,厚积薄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贡献力量,也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去投资研究项目,明确相关政策,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大的支持。

  最后,总体上还要建立起合理的技术交易机制,以便研究者和企业家能够通过技术交易机制,再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社会应该形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企业家和研究者有动力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浪潮中去。

  综上所述,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必须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建立起合理的技术交易机制,并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企

  业家和研究者有动力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浪潮中去,才能真正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篇五:产学研转换意义

  

  研究产教融合助推?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程的?点思考摘要:?东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过程中发现缺乏?素质实?型技能?才,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之间出现了问题,产教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招和有效途径。?章?先阐述了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建?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构建产教融合推进机制等??阐述了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最后从政府、学校、企业三??论述了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顺利进?。关键词:产教融合;新旧动能转换;思考?东作为传统的经济?省,国民经济发展?平?直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东经济发展趋缓,GDP总量逐渐从第?名跌落到第三名。在离标兵渐?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背景下,2018年?东开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缺乏?素质实?型技能?才,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之间出现了问题,产教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招和有效途径。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改?,发挥政府主导作?,发挥企业主体作?,引导学校转变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素质实?型技能?才,顺利实施和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推动?东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1]。?、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相结合,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实现?质量发展培养?素质实?型技能?才的?种?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界和产业界深度合作,利?双?的资源和优势,在政府主导和?持下共同培养?才的?种教育经济活动。近年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从2011年开始国家??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旧动能”?词2015年在有关?件中提出,2016年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现在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即新旧动能转换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适应迅猛发展的科技?命和产业变?,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实?的?种新型战略性政策。2018年?东获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标志着新旧动能转换这个国家战略率先在?东落地,因此研究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时以?东省的实践为例,总结?东省的经验与模式,可为全国开展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国家?再强调教育和产业相融合,但从?东省?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现状来看,?才的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还不完全匹配,还没有做到有效衔接,学校培养的?才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新兴产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学校?没有传授,仍然存在?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的现象[2],学校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能?和适应产业巨变的能?还不够,学?创新创业能?不?,?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参与国家、省、市重?发展战略的积极性还不够,反应不够迅速,融合度和贡献度还不够。2018年?东省把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程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启动,实施两年来发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堵点和痛点之?是缺乏?素质实?型技能?才。?产教融合具有“跨界融合化”的特质,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改?才能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消除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堵点和痛点,促进教育链、?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3],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才链”的“四链贯通”和“?缝衔接”,在?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做到了全?提升。认真贯彻落实近?年国家、省、市在产教融合、新旧动能转换、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地等??的?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改?,发挥政府主导作?,发挥企业主体作?,引导学校转变培养模式,建?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4],才能持续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对全?提升教育质量,扩?就业创业,?持经济?质量发展,为全省乃?全国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应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发?,政府起主导作?,学校是产教融合的主?,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三者关联互动,相互?撑,缺?不可。做到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顺利实施,还应把握好以下重点环节:(?)建?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针对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痛点问题,充分利?产教融合这个“跨界融合化”的平台,?先要求学校现有学科专业要与?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确定的“?强”产业精准对接,学科建设和专业集群建设要紧密围绕“?强”产业。其次?励?持学校与“?强”产业中的??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企合作项?。再次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式,?持?业协会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5]。(?)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近?年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校热企不热”,学校已充分认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企业因为?产经营效益等种种因素不太愿意与学校合作,只想着学?毕业后就可进?顶岗

  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企业因为?产经营效益等种种因素不太愿意与学校合作,只想着学?毕业后就可进?顶岗上班?不愿意承担培养学?的义务。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是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税收优惠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三)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结合?东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将产教融合建设纳??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济南、青岛、烟台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三个核?产业区,也是区域性产教融合引领带动中?。在淄博等14个城市??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推淄博等14个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多点突破。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分别打造?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地、蓝?经济产教融合先?区。充分考虑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在职业教育布局时注重均衡和全?发展,引导?东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助?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四)构建产教融合推进机制。重点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推进机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政府层?,充分发挥主导作?,出台有利政策,深?推进产教融合改?,选择?批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产教融合?范区(园)。?持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学校、企业先?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是占主?地位的学校层?,推动众多?校和职业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建?对接产业需求的?才培养模式。三是占主体地位的企业层?,明确企业主体地位,利?财税?地和?融?持等各种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引企?教”改?,?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三、产教融合助推?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式与途径如何培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素质实?型技能?才,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深?研究分析,找出有效对策,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共同发?,采取得?措施,?求找到产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法途径。(?)政府层?,?先,通过强化规划和全?引导,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是将产教融合与?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充分考虑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布局;三是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持?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与国外合作办学,?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同?出去,培养适合企业“?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才;四是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与教育部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地,在产教融合、办好职业教育等??先?试点,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的经验[6]。其次,建设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载体和平台。?是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式积极培育市场服务组织。?励学校与企业、?业等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励教育培训机构或企业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允许学校和企业购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互联?、?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打造统??效的共享信息平台,将学校、企业、?业有关产教融合的信息数据汇总在平台上,信息共建共享。再次,坚持强化政府各项政策的?持保障。?是落实财税?地政策。各级政府财政、税务、?然资源等部门??财税和?地等相关政策,积极?持职业教育发展,?励企业特别是?型民营企业参与办学;?是强化财政?融?持。??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利?国内外贷款和专项债券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多举措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作。对试点中起到?范引领作?的??学校和企业在经费、?员、?地等多??予以???持。(?)学校层?,?先推动学科专业与?东省“?强”产业精准对接,服务产业发展?才需求。?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交叉融合,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建设新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强”产业,对接?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局需要,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针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才需求,修订完善?才培养?案。在校企合作办学收费政策??进?探索和改?,选择部分?校和职业学校进?试点。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机制,探索引企?教改?。其次,打造学科科研平台,服务?强产业创新体系。?是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依托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精准对接??智能、?端装备、?数据、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绿?化?等产业,攻关?批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是加快建设科研创新平台。通过科研改?将最新科研成果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是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学科技园、产教融合?范园等园区建设,促进科教融合发展。再次,建设?流?才队伍,提供新旧动能转换坚实智?保障。?是加强?端?才引育。精准对接?强产业和学科建设,?好省市各类?才政策,加??端?才引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学科发展提供智??持;?是强化青年?才与团队建设,?各项政策保证青年?才快速成长;三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旋转门制度,?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员根据?作需要双向交流,在具备条件的?校设置“产业教授”等创新岗位或特设岗位。最后,提??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是进?步促进师?国际交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和学校重点学科专业,每年重点资助?批青年??教师参加海外研修,选派?定数量的学?赴海外修学;?是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平台吸引国外优秀?才来学校?作。(三)企业层?,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是拓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7]。?励效益好的企业尤其是?型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式依法参与办学,???持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改?试点,?励企业和学校共同举办专业和?级学院,在管理体制、产权归属、责任风险、收益分配等??依照法律和合同维护企业权益;?是深?推进“引企?教”改?。应?型?校和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才培养?案??应有相关?业企业参与,要充分吸收企业意见;三是规范开展?产性实习实训。?励各类院校和企业共建共营实训基地,政府在经费??予以???持;四是注重企业职?在岗教育培训。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之间竞争?分激烈,企业要运?互联?、??智能等职业培训新模式,强化企业职?在岗教育培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企业职?技能和??素质,成为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合格?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刻变?之中,国内产业发展也?临着新考验。?东作为传统的制造业?省,产业转型升级压?巨?,经济发展到了?个紧要的?字关头,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是适应迅猛发展的科技?命和产业变?的?种新型战略性措施。深化产教融合改?,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堵点和痛点,?东才能转变经济发展?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旧动能转向新动能,实现产业腾笼换鸟,经济凤凰涅磐。参考?献:[1]杨新春.选准突破?

  推动?职院校?质量发展[J].?东教育(?教),2019(3):28-29[2]王丹,丁朝芳,裴正峰.“产教融合”背景下?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48-51[3]?东省?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东省?民政府公报》,2019(5):52-58[4]孟凡华.以更?的?度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1[5]刘?花,孙翠?.地?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创新研究——基于22项地?产教融合政策?本的Nvivo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5):24-32[7]李书?,容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30-231作者简介:刘海鹰(1968-),?,?东理??学法学院教授,硕??导师,研究?向教育学、社会学。刘昕(1969-),男,?东理??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硕??导师,研究?向职业教育、?等教育。课题项?:1.?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产教融合助推?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编号:2019RKB01217)。2.淄博市校城融合项?《产教融合推动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编号:2019ZBXC402)

篇六:产学研转换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产学研角度浅析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作者:陈希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9期

  【摘

  要】

  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高校能否对科技成果市场产生有效供给,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科技进步程度。本文从四川省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着手,把握四川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并提出目前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现状

  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力体现在核心技术上。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处于弯道超车的重要节点,产能结构升级依靠创新。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和科技大省,确立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发展新旧动能根本性转换,完成经济增长方式历史性转变。

  四川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在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四川产学研成果转化现状

  1、四川高校科研能力概况

  四川教育资源雄厚,高等教育资源量多质优,2所985高校,3所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中,8所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2所入围世界一流大学A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6所,位列全国第五。2017年,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13个,其中高校65个,占总数的57.5%;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4个,其中高校9个。近年来,随着产学研的不断深入推进,大量高校教师成为了西部地区科技研究工作的引领者和佼佼者。四川省统计年鉴统计,2016年,共507个科研机构,41233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学位11303名。申请专利14333项,授权6297项。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01项,23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另外项目顶尖学者和科研领军人才更是逐年递增,利用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和科研倾斜扶持的需要,充分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学术带头人。目前已经引进两院院士17人,长江学者7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700余人。

篇七:产学研转换意义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

  摘要:

  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借助大学科技园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与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从大学科技园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各方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协同创新;大学科技园;政产学研作用;收益分析

  大学科技园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在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下,政产学研各方在园内实现协同创新。明确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产学研各方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收益,对促进各方合作、实现对大学科技园中各主体的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大学科技园中产学研各方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协同创新的收益。

  一、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涵义

  传统的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就是“1+1>2”。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协同就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并且通过协同产生“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1]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狭义的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熊彼特从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提出创新应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多种形式的非技术创新,从创新的层次来看,属于广义创新。狭义的创新概念就是技术创新,是把创新看作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

  化的一系列行动。

  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科技创新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该项功能,政产学研各方需要借助自身的优势进行协同合作,尽可能地增大创新效用。

  为了促进产学研各方在大学科技园中更好地合作,政府通过出台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指导政策和财税政策,扶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依托大学为了促进大学同科技园的合作,通过出台灵活的聘任、考评制度,鼓励大学师生入园工作。在政府和依托大学的政策制度支持下,大学科技园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为园内各方合作提供方便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大学科技园的制度支撑下,政产学研各方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合作,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借助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降低各方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小创新成本;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凭借自己拥有的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知识溢出,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智力资源,并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同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购买或技术转化,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借助自身的市场经验和资金优势,将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输出的创新资源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最终实现技术创新。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是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系统配合下,通过协同合作来提高各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潜力,来更快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产生1+1+1+1>4的多方共赢的协同创新效应。

  显然,大学科技园中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等非技术创新,因此属于广义创新。

  二、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产生

  一是各高校寻求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高校内部的推动力;二是实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这是外部推动力[2]。但是,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需要政产学研共同配合才能实现,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主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政府和依托大学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制度创新的主体

  政府和依托大学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初始推动者,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依托大学的制度改革,在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依托大学)层面上推动制度创新,为大学科技园建立有利于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制度创新,是通过实施宏观指导政策和各项扶持政策来实现。政府政策为大学科技园的制度创新提供依据和支撑,其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科技园中各主体的引导,协调它们合作中的矛盾,促进合作机制的形成。在政府的财政、人才等优惠政策的支撑下,大学科技园通过建立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协调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有利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公共平台,从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为提升协同创新绩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依托大学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通过制定大学科技园中的科研成果与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评定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制定高校教师入园职位和高校职称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制定为在依托大学中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依托大学学生保留学籍的制度等,激励依托大学师生入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促进依托大学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提供制度环境。

  (二)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知识创新的主体

  依托大学不仅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基地,也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依托大学在人才培育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特别是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带来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成果。与依托大学不同,科研机构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实现创新。

  虽然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任务不尽相同,但是两者从事的基本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都拥有强大的知识贮备和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科技园中,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在

  双方的碰撞中,增加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也促进了双方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协作研究中不断地输出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成果。

  (三)企业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企业拥有较充足的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市场经验,通过其成熟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技术创新。

  大学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中,借助政府制度创新的优惠政策和大学、科研院所输出的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带来了系统效应,使企业在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动力下,也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技术创新动力。作为创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协同创新效应下,除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之外,也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显然,从政产学研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是在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对各创新主体起到引导、扶持、激励和协调沟通的作用。通过政府和依托大学的制度创新,激励各创新资源入园,为各创新资源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及合作的制度依据和保障,并在各创新主体合作过程中,协调各方关系,促使创新活动协调有序发展。知识创新为协同创新提供创新源。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通过知识溢出,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方式,不断输出智力资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创新资源和动力。在制度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下,技术创新借助大学科技园中的政策制度、合作机制和各种资源,加速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此过程中,通过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制和合作机制构成的协同机制,消除了各创新主体在利益和文化上的矛盾冲突,使各方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协调、动态发展,通过有序化调整,实现协同创新效应最大。

  可以看出,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是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实现政产学研的协同管理。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政府创办的大学科技园,其目的均是

  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源支持服务、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知识转移、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实现途径是通过大学科技园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并借助大学科技园的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资源优化组合。

  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结果,各创新主体除了经济收益,还获得了不同的非经济收益。大学科技园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收益

  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使政产学研各方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也获得了非经济收益。

  政产学研各方在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中,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办园初期,通常需要政府和依托大学采用资金和技术入股合作方式推动其建设。而在大学科技园的稳定发展时期,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融资机构陆续加入大学科技园的资本合作中。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可以看出,借助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园内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园内企业经济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据统计,2005年我国政府对4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拨款3。7亿元,而该年企业总收入为271。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企业净利润30。1亿元,上缴税额17。8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3]。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个,在孵企业6583家,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园区的研发机构和人员也有大幅增加,已入驻的研发机构达1235家,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创业大学生达9083人,从业人员总计29。48万人,其中有15家企业已经上市,上市企业上缴税金达169。02亿元[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其经济收益已远大于初始投入,在合作中产学研各方都已得到了超过先期投资的回报。

  除了经济收益,协同创新还带来了其他非经济收益。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大学科技园的研发机构数量达1084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5716件,其中成果转化依托大学的数量达到了2821个,入驻企业已授权的专利有1936项,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760项,累计毕业企

  业已经吸纳就业人员8。9万人[5]。2010年,已入驻研发机构达1235家,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创业大学生达9083人,从业人员总计29。48万人,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已批准的发明专利达1185项[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政产学研各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而在这样大的收益回报下,也促使各方继续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创新效益不断增大。

  四、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并通过数据对比,对政产学研各方在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获取的收益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各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

  因此,政产学研各方应该在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借助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同的创新主体作用。

  而大学科技园应该在园区的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协同机制,促进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效应的更好发挥。

篇八:产学研转换意义

  

  企业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知识转化机理解析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知识、科技、人才的共享和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知识转化是产学研合作中关键的一环,它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企业视角下,分析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化机理对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动机、机制、阻碍等方面解析知识转化机理。

  1.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可以分为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直接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直接合作,利用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资源,获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间接合作是指企业通过政府或第三方中介机构与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知识转化。

  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利用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资源和技术优势,以获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高校或研究机构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获得知识产权和商业价值的回报。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有多种,包括人才流动、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等。其中,人才流动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引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研究人员,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合作研究是产学研合作的另一种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企业可以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共享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机制,通过技术转移,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商业化,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产学研合作的阻碍主要包括文化差异、机制不完善、利益冲突等。文化差异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企业和高校或研究机构在管理、决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造成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困难。机制不完善是产学研合作的另一个阻碍因素,如知识产权、融资、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商业化。利益冲突是产学研合作阻碍的另一个方面,企业和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可能因为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利益分配发生冲突,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化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动机、机制、阻碍等方面。企业应该在选择合作伙伴、制定合作方案、推进合作实施等方面加强监控和管理,以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荐访问: 产学研转换意义 产学研 转换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