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党课: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校党课: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
***总*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DS、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结合起来”。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1.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
新媒体不仅加速了信息传播,而且扩大了传播覆盖面。互联网信息传播一改传统教育的灌输方式,拓宽了学生自主选择、甄别信息的渠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20~39岁的人群占整体人数的37.5%,由此可见,青年已成为网络空间主力军。学生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且社会阅历匮乏,在面对诱惑时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网络空间纷繁复杂,其双刃剑效应给不良社会思潮以可乘之机。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它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其传播方式极具潜隐性,通过提取历史事件中的部分真相加以拼凑,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给文章冠以“历史解读新视角”“揭秘历史真相”等标题引人注目。而新自由主义则反对国家过度干预,倡导私有制经济,要求最大限度给予市场自由;
在价值观念层面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否定集体主义。总之,新自由主义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由掩盖资产阶级的利己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试图瓦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2.“四史”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尚待优化。
在学校思政课程中,“四史”常以碎片化形式分布在教材中,具有分散性、宽泛性等特点,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规律。目前,各学段尚未大规模开设“四史”教育课程,多以主题讲座形式呈现,学生则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同时,“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未能有机结合、教育过程中忽视实践体验等难题也制约着“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进程。一是“四史”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涵盖的内容与现行思政课教材有交叉重合部分,但在思政课教材中“四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强,致使学生难以从中探寻“四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二是学校开展“四史”教育通常以知识灌输为主,注重再现历史事件及评价历史人物,而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及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价值观念和性格的塑造作用。三是“四史”教育的片段化、碎片化学习不利于真实历史的客观呈现。***总*记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促进学生以DS的主流主线来科学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四史”教育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历史知识集中讲授,难以深度挖掘或解读“四史”丰富内涵,使得学生仅从表面意义上理解历史事件,不能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3.“四史”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四史”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会降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度。一是未能将“四史”教育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学生的头脑中不能自发形成“四史”的知识,需要借助教师外部灌输的力量。思政课要坚持教学灌输性与启发性并重,充分发挥外部灌输与启发引导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的学科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背诵,却较少强调历史学习的动机及其重要意义,削弱了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和未来发展方面的正向影响。如许多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史实并不深究其中奥义,达不到学习目的。二是“四史”教育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历史课程采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以教材为纽带,使知识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以期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就学生的掌握程度而言,说教灌输入耳易,却难入脑入心,原因之一在于未能丰富“四史”教育形式,缺少对知识的直观感受,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动性。目前,幻灯片课件引入课堂相较于以往语言灌输已经有了较大突破,但教学方式依旧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策略探析
1.加强“四史”教育顶层设计。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四史”教育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持和*织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四史”教育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等制定学校“四史”教育事业发展长期规划。深刻理解***总*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四史”教育的文件精神,召集学科专家研究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在各校普及“四史”学生读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四史”教育*织领导机构,统筹各地区学校间科研与教学资源分配,加强学校横向协作。学校可围绕课程设置、教材辅助读本统编、学术讲座研讨、网络教学、案例研究等环节进行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各校间的良性互动引领“四史”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四史”教育示范基地,健全“四史”教学、宣传、实践一体化机制。从各校推荐的“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优质教学案例中选取典型加以宣传推广,引领其他学校探索常态化建设路径,实现“四史”教育内涵与外延并重发展。
2.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
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加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范畴。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将“四史”教育循序渐进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应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与整体性,推动不同学段的“四史”教育向纵深发展。
其一,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衔接。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依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分层次进行教学。大中小学“四史”教育应始终以“知、情、意、行”为培育向度,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在认知与情感层面传承“四史”中的红色基因,从“四史”故事中感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进情感认同;
高中阶段应注重意志培养,鼓励学生“史论结合”,从历史事件的意义中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
高等教育阶段则更关注行为表现,在实践中匡正学生的历史认知,稳固学生的历史情感,以一言一行标准检验“四史”育人成效,不断增进学生的*治认同。
其二,注重培育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共同体意识,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无论在国家还是家庭中,身处共同体中的个体要将共同体的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将“家”和“国”的得失与个人荣辱紧密相连。在“四史”的价值导向指引下,强化学生共建共享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3.丰富“四史”教育呈现方式。
其一,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效并举,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氛围。教育方式的“显”与“隐”是相对独立且互为补充的,显性教育是注重广泛宣传“四史”知识,提升理论传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隐性教育则是结合各类教育资源渗透进学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办中国特色社会**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显性教育要公开传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理论内涵,旗帜鲜明讲*治,突出“四史”教育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增强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打造学校思政课堂的特色品牌。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重在不动声色地在受教育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隐性教育采用环境渲染、文化熏陶等方式创设教育情境,以声音和画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史实说理。例如,网络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并加以细节描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从中体悟广大人民群众为捍卫国家主权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织学生前往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场所重温英雄人物事迹,通过阅读、观看遗留下的珍贵历史材料回顾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的历程,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知与深刻感悟。
其二,应结合多样化信息技术搭建“四史”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内容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促进网络“四史”教育与课堂教学同向同行。网络教育应发挥宣传载体优势,以讲述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为立足点,广泛收集兼具细节和说服力的视频、图片等,充分利用好视频影像生动叙事的特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四史”教育外延,突破时空界限,完成由教师主导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平台可以设置多个学习模块,如“基础学习教育”“史海钩沉”“时事热点”等,紧扣互联网信息实时更新、传播迅速的特点,为“四史”课堂教学补充时事*治、重大新闻,而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阅读学习。同时,可在网络平台栏目下设置互动评论区,鼓励师生进行学理探讨并交流学习心得。值得强调的是,学校要注重监管“四史”网络教育平台。互联网非法外之地,用户必须进行实名注册,并在后台增加留言审核机制,对不理智的言论予以警告,以此督促师生在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做到知行合一。
4.整合“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本文以高校思政课程为例,探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以便更加有效地将“四史”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其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以近现代发展史为主线,侧重描绘历史发展进程,突出介绍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及基本经验教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忌照本宣科,需以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提升历史思维为导向,深度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同时,教师应树立问题导向,以问促学,例如,聚焦中国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何种契机下诞生,又如何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等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前行、开创未来的伟大功绩。
其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和“***新思想概论”课程要集中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注重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理解,可以将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融入这两门课程中。理论成果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时代环境,在讲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立足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中理解我们党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大政方针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摆脱绝对贫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这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密相关。
其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社会**发展史融入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深切认知无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消灭私有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明确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必然性,更加深刻领悟***总*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其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涉及历史的部分较少,侧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法治观,但适当融合“四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DS,重温我们党百年来为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而历经的艰难险阻,传承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通过学习新中国史,回顾共产党为探索新政权而历经的暗礁险滩,学习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不断攻坚克难、无私无畏的品格;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回首我们党及时肃清错误方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弘扬共产党人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
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汲取我们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品格。
5.学校协同配合开展“四史”教育。
思政课要建立党W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鼓励学校党W领导班*成员和教学名师走进课堂讲好“四史”,从而使学校党W、思政课教学单位、宣传部及教务处等部门形成育人合力。
其一,学校党W应提高对“四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肩负起推进本校“四史”教育的领导责任。要统筹与思政课教学单位、宣传部及教务处等部门之间的分工,明确各自职责,以发挥“四史”教育铸魂强基的作用。学校党W成立“四史”教育小组,带领各基层党*织学习“四史”知识以及***总*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及重要讲话精神,把稳“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基本航向,保持“四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
其二,思政课教学单位是落实思政课改革的关键一环,应承担起学校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强化理论指引、教学宣传等功能。思政课教学单位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从原著中悟原理,于熟知中求真知;
对“四史”内涵的阐发应不止于“四史”本体,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强化“四史”学理分析,拓宽学术视野;
立足现实基本问题研究,发挥思政课教学单位理论指引作用,使“四史”生动鲜活。在教育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围绕“四史”教育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展开探索,着力增强“四史”教育的现实性和亲和力,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需求,将价值引领寓于“四史”教学之中,启迪学生用唯物史观和正确DS观理解历史事件,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
其三,学校宣传部要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四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四史”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强对“四史”的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为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教务处应完善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定期考核评估“四史”教育教学开展情况,依据课堂反馈调整教学任务,从而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高校党课: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 党课 融入 高校